30-day movie challenge
Day5:A film where a character has a job you want
30天電影挑戰:
一個電影角色是你想要做的工作《阿波羅13號》(Apollo 13)
IMDB
上映年份:1995年
導演:Ron Howard
書本編劇:Jim Lovell、Jeffrey Kluger
電影編劇:William Broyles Jr.
主演:Jim Lovell (Tom Hanks飾)、Fred Haise (Bill Paxton飾)、Jack Swigert (Kevin Bacon飾)、Ken Mattingly (Gary Sinise飾)、Gene Kranz (Ed Harris飾)
❒ 真人真事改編
❒ 拍攝是使用NASA的「嘔吐彗星(Vomit人Comet)」,每一次的無重力有20~25秒時間,太空艙內的戲花了13天、飛了612 parabolic arcs才完成拍攝
❒ 現實中的Jim在得知Tom Hanks飾演他的角色後,曾在拍攝現場的太空船裡對他說 “Welcome aboard Apollo 13!”
1969.07.20
16:17:43 Armstrong的Apollo 11登上月球
Apollo 13是在1970.04.11的13:13 Launch
不吉祥的13數字,但對Jim來說只不過是12的後面一個數字罷了
雖然因為一些沒必要的原因,在出發的四天前臨時換新隊員
直到,聽見Apollo 13上的他們說出了那句…
Houston, we have a problem.
在4/13時,突發狀況發生了,任務從登月變成順利返航
Jim需要在艙內手算算出數據,跟塔台核對數字正確
需要克服的問題有:「方型」過濾器跟「圓型」過濾器結合,電力不足,引擎故障,CO2濃度過高/氧氣不足,降落傘,隔熱板,颱風,甚至進入大氣層的角度過高或過低,都會失敗
當初Apollo 12就是隔熱板不夠耐熱而燒死了,因為只能夠耐熱4000度
最後他們成功了,所有問題通通都克服,也或許是幸運之神眷顧了他們
當時不只現場的專家、博士們,連被換下來的太空人Ken也都在模擬器,還原他們當下的狀況,用最快速度解決電力不足的問題
雖然一開始因為Armstrong已經登月成功後失去新鮮感,不被重視,但最後除了美國人,連其他國家的人都在關注,為他們祈禱
這項任務被稱為 a successful failure,因為他們安全返航,雖然沒能登上月球
曾參觀過NASA總部、John F. Kennedy Library、Smithsonian National and Space Museum,在地面塔台模擬體驗了升空前每個人的準備跟心情是多緊張,跟著一起倒數
10…9…8…
有這些資源或免費博物館讓大家瞭解關於宇宙、太空奧妙,讓人不再覺得這些發生過的一切遙不可及,不只認識了阿姆斯壯、也更了解其他太空人
7… 6… 5…
當時美國總統Kennedy的一句話作為口號跟目標
📍“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.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,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”
即使總統過世,人民還是很團結、朝目標努力
4… 3… 2… 1
最後由 Alan Shepard(也是我很喜歡的太空人)發表完成任務後的宣言
” What a legacy the Apollo moon landing program turned out to be for President Kennedy. Such a proud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. As I stood on the moon, looking at our beautiful planet, I had the feeling that, somehow, he was there with us ”
在那個不熟悉外太空的年代,在成功發射前,燒毀了幾個辛苦製成的太空梭,又有多少經過專業訓練後的太空人犧牲了自己,願意出發就是件最勇敢跟令人動容的事,而Alan就是第一位成功進入太空的美國太空人,懷著忐忑不安的神情踏進駕駛艙,在博物館看到這張照片時,很感動
我覺得以當時的年代跟資金要拍出真實感很困難,但這部電影做到了,讓我看完的當下熱血沸騰
看完這電影想成為的角色不僅有太空人,而是成為無名英雄,是靠團隊中每位成員、每一位重要的人。不是只有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才需要被記住,而是各個勇於挑戰、承受失敗、幕後努力的人們都值得受尊敬